而食用海鲜会感染病毒吗?或者说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海鲜,又会是哪些疾病的传染媒介呢?
除此外,人禽流感、疟疾、鼠疫等相关传染病的症状及传播媒介又有哪些呢?相信不少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近日,大连、丹东等地出现甲肝的消息受到关注,大连市卫健委做出回应。
据悉,朋友圈中一则《通知》引起关注,通知中称,“近期,大连和丹东地区因食用海产品而引起甲肝流行病爆发”,提醒“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同时,也要预防甲肝感染。请公司员工及家属暂时不要食用海鲜产品”。
庄河是大连市代管的县级市。据媒体公开消息,早在一周前,即2月28日,庄河市委宣传部微信公号“庄河发布”,即发布了推文《庄河市疾控中心:听说甲肝暴发了??疾控给你吃一颗定心丸!》。
庄河市疾控中心在文中回应,按照甲肝发病规律,每5-7年会出现发病小高峰,庄河市2014-2015年冬春季曾出现甲肝病例明显上升情况;2019-2020年冬春季庄河市甲肝病例上升符合甲肝发病流行趋势,属于低流行状态的小波动。
经流行病学调查,截止到2020年2月28日,庄河甲肝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呈散发状态;未发现二代病例。
只有散发病例,没有大规模流行!
只有散发病例,没有大规模流行!大连市卫健委近日就大连、丹东等地甲肝流行的消息做出回应。
据悉,有研究表明,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与食用生海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连作为沿海城市,甲肝多年来发病率一直略高于内陆地区。
对于此次甲肝流行病爆发的消息,3月8日,人民日报记者致电大连市卫健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庄河只有散发的甲肝病例,但是现在没有很流行,并建议如要食用海鲜务必煮熟吃。”
“一般介贝类水产动物是传播甲型肝炎的主要媒介,比如蚝、蚬、扇贝等。因为它们生活在海滩的泥土里,海水、泥土容易被污染。
在合适的条件下,甲型肝炎病毒能在海产品体内能存活三个多月。食用了没有烹调熟、被污染的海鲜就会被感染。”
据人民日报消息,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主任医师赵国庆向记者介绍,甲型肝炎病毒是粪-口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发一些,而春季往往发病率比其他季节要高一些,可能与这个季节人口流动大有关系。
甲肝可防可控,记牢这些预防措施
据大连市疾控中心消息,甲型病毒性肝炎作为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所以结合专家提示,预防甲肝除了注射甲肝疫苗外,最好要做到两个字“熟”和“洗”。
一是“熟”,也就是不喝生水、不吃生海鲜、少吃生蔬菜等,降低感染风险;
二是“洗”,饭前便后都要洗手,避免粪-口传播。
甲肝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等水生贝类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但100℃5分钟、70%乙醇可使之灭活,对紫外线、甲醛和氯敏感。
甲肝不属于新发传染病,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已经非常清楚,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且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属于急性自限性疾病,可防可控。
那么, 怎样预防甲肝?得了甲肝怎么办?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不生食海产品,防止“病从口入”。
除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使用的甲肝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目前,我市免费为18月龄儿童注射1剂次甲肝减毒活疫苗。成人及其他易感人群可到接种门诊自愿自费接种甲肝灭活疫苗。
甲肝一般为急性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3-4周,预后良好,不发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如果市民近期有食用未煮熟海产品、饮用生水或接触甲肝患者后出现发热、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务必到正规医院及时就诊。
甲肝患者需隔离21天,密切接触者的检疫期为45天。甲肝患者应立即调离直接接触食品类岗位,务必做好患者粪便消毒处置;患者居家隔离期间注意个人卫生,严格实行分餐制;患者周围易感人群应及时接种甲肝疫苗。
如果出现文中的相关消化道症状可以到相关医院进行确诊,一般来说,甲肝经过1个月左右的治疗,肝功能等指标即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