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表为不完全统计,统计周期:2020/7/1-2020/7/31
百济神州超20亿美元领跑,肿瘤领域持续受资本关注
在本次统计的数十起融资案例中(除去做医疗器械、基因测序、体外诊断等公司),12起为药物研发公司获得不同轮次和性质的融资。其中7起融资案例的被投资公司在肿瘤领域均有重点布局,这与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偏好一致,抗肿瘤领域的新药开发备受资本和新药研发公司青睐。
其中,百济神州完成2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45亿元)的股权融资,备受瞩目。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百济神州在中国的规模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在研产品管线,寻求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同月百济神州以超5.4亿美元从Assembly Biosciences公司引进三款乙肝治疗在研药物。凭借这项与Assembly达成的合作协议,百济神州的研发管线也由癌症适应症拓展至肝脏疾病,一类在中国有极大治疗需求的高发疾病。
另外,在抗肿瘤创新疗法领域均有布局的和铂医药与德琪医药先后完成1.028亿美元的C轮融资和97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以推动各自在研产品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目前,和铂医药在研管线有CD73抗体、BCMAxCD3抗体以及CCR8抗体等一系列创新生物药。德琪医药在研管线有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第二代mTORC1/2抑制剂和选择性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等。值得一提的是,致力于在血液肿瘤领域为中国患者提供先进疗法的凯信远达医药(CASI)也在七月通过非公开发行筹集合约3800万美元。
除了抗肿瘤领域,聚焦吸入制剂细分领域的长风药业在本月完成了3.6亿元的F轮融资,专注突破性眼科新药的极目生物完成了3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从事新型铁蛋白纳米酶载药系统新药研发的纳么美公司完成了3000万的天使轮融资。
此外,本月还有一家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星亢原生物完成千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该公司的平台型计算技术已在新抗原-TCR筛选、抗体设计、PROTAC等多个领域展开探索。
6家公司成功IPO,港交所、科创板各占一半
七月,还有6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成功IPO,科创板和港交所各有3家。具体有君实生物、永泰生物、三生国健、海普瑞、艾迪药业和欧康维视。另外,专注于创新医药产品在中国的开发及商业化的云顶新耀,也在七月于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也正式迎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市一周年。22家医药制造业类公司在科创板IPO注册生效,其中包括微芯生物、泽璟制药、百奥泰等18家已正式在科创板上市交易。
本月正式在科创板上市交易的生物医药公司有3家。其中,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的君实生物于7月15日正式在科创板上市并开始买卖。在此之前,该公司于2018年先后完成新三板股票定向发行和H股发行上市,其首个重磅品种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也已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另外,还有专注自身免疫和肿瘤领域创新抗体药开发的三生国健,以及从事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研发的艾迪药业。其中,三生国健自主研发的注射用伊尼妥单抗正式在中国获批,艾迪药业近期也在中国递交的首个NDA。
在港交所,自2018年8月初首例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歌礼制药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以来,一批中国生物公司先后赴港IPO。目前,已有百济神州、亚盛医药、基石药业等近20家生物医药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其中在今年7月上市的公司有海普瑞、永泰生物和欧康维视。
其中,在全球拥有医药领域、创新生物科技领域的业务的海普瑞于7月8日登陆港交所,目前该公司已获得5项针对肿瘤及非肿瘤适应症的候选药物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利,其中2款处于全球3期临床。7月10日,专注于T细胞免疫治疗的研发和商业化的永泰生物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募集资金净额约为10.241亿港元。目前,永泰生物已建立包括10个在研药物的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产品管线。同日,专注于开发眼科产品的欧康维视也正式登陆港交所,募集资金约15.53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