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华聘请华尔街分析师牵头进行并购,同时证实将有数千个职位可能面临威胁。本月早些时候,诺华宣布了将其制药和肿瘤学业务合并的计划,随后有关潜在裁员的报道大量涌现。
是的,裁员计划或包含数千名员工。
其实,不仅诺华!
2021,仅1家药企就减员近2万人
2021年外资药企中,减员最多的是阿卡迪亚医疗保健,减员1.97万人。晖致,默沙东,GSK裁员都是在5000以上。其他知名药企裁员只是裁多裁少的问题。
国内药企里,减员最多的是恒瑞。根据恒瑞的财报,2021年员工减少了4412人,其中3900+是销售人员,但并没有上榜。而康缘、东阳光、上海医药,减员人数都是在1000以上。
2022,失业大幕已开启
现在,默克、渤健、诺华、赛诺菲、吉利德等等,都纷纷加入了裁员大军!
4月7日,从下个月起,艾伯维将从位于旧金山的Stemcentrx部门裁掉178个工作岗位,这178个职位被归为“永久性裁员”,即近74%的员工都会被裁掉。
4月5日,赛诺菲在3月31日的纽约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WARN)通知中披露,由于该州的一家工厂关闭,25名工人将“下岗”。
4月5日,蓝鸟生物面临多重研发、监管和商业化挫折,蓝鸟生物为了维持业务发展、削减成本,计划裁员30%,以期将其现金流延长至2023年上半年。
3月31日,新西兰制药公司正处于其首个药物上市的蜜月期,该药物在不到一年前获得批准。在商业化方面的问题,导致其首席执行官离职,并裁减90%的美国员工。
3月30日,默克公司在与AcceleronPharma达成115亿美元的交易后几个月,就已电报其削减新收购部门的计划。根据《工人调整和再培训(WARN)通知》,默克公司正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解雇一批Acceleron员工,将影响143名员工,裁员时间为5月31日至11月18日。
3月11日,丹麦Orphazyme公司在法院调解的重组中于3月宣布进行第二轮裁员,涉及全球50%员工。Orphazyme最近关闭了其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商业业务。重要的是该公司计划从纳斯达克退市,可能在3月底生效。
3月9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宣布将解雇前免疫医学总部的114名员工。
3月底,阿斯利康发了裁员的邮件,因为上个月合并新成立了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因此,组织精简带来的人员调整也算是常规动作。赔偿方案N+3,可以直接拿钱走人,或者等待转岗。
渤健证实了可能会裁掉约10%的员工,有报道称,目前渤健已经有100多名员工被裁,其中三分之二是具有阿尔茨海默病专营权的商业团队。
东沛制药今年早前就透露,公司已停止在中国推广旗下塞奈吉明滴眼液(欧适维),并已基本解散中国区销售团队。
视角转回国内,目前国内等来了不少药企裁员的消息。
4月,维J医药心血管产品线通知裁员,赔偿给N+1,拿完赔偿立即走人。地区经理如果不走,需要降级,干代表的活。
据“药斯拉”消息,复星医药因为新冠疫苗延迟上市,被爆大规模裁员,甚至有大区基本都要被裁光。
此前创新药企艾森,组建销售团队,从外企挖了一批肿瘤代表,结果产品一直上不了,然后解散了销售团队。
也许此时,不少人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2022年,我的饭碗还安全吗?
而公司裁员是有迹象的。
变相裁员的手段
1、降薪
公司降薪,是想变相裁员你,好节省补偿金。
2、调岗
本来你是做产品经理的,安排你去做运营或者其他的一些不相关的工作,你感觉和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符合,忍受不了,主动离职。或者是给你调到另外一家离你家比较远的公司(比如异地),你觉得太远了,不想去,于是主动离职。
3、制定你不可能完成的KPI任务
很多公司为了逼迫员工主动离职,会安排很多不可能完成的Kpi任务,员工感觉自己完成不了,也会被扣绩效,忍受不了,于是主动离职。
4、让你无事可做
很多老板为了开掉你,会将你的工作安排给他人,然后边缘化你,不给你安排事情做,或者让你干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活,还要考核你的业绩,一旦没有完成,就处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