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交易云顶新耀将收到约30.67亿人民币(4.55亿美元),其中包括18.87亿元人民币(2.8亿美元,可马上拿到)及里程碑付款共11.8亿人民币(1.7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为主)。
2019年4月,云顶新耀从Immunedics(被吉利德收购)引入Trop2 ADC戈沙妥珠单抗,交易条款包括:6500万美元首付款、2.4亿美元开发里程碑费用、5.3亿美元销售额里程碑付款还有14-20%左右的销售分成。
这一笔License in在当时被市场比喻成“国内药企引进ADC药物最重磅的交易”,没想到以这种方式草草收场。
而两个月前(2022年6月),拓达维(Trodelvy)才刚刚在中国获批用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相信市场有很多疑问。
受到消息影响,截止今天收盘,云顶新耀-B股价大跌19.1%,市值蒸发10.8亿港元。
1、明面上是“微赚”,实际上是一笔“双输”的交易
云顶新耀在Trodelvy这一来一回的交易中,有没有赚钱?
公司发布的公告中有提到:云顶新耀将无需再支付2019年4月与Immunomedics签署的授权许可协议中的剩余高限里程碑付款7.1亿美元,而2019年总打包额是8.35亿美元,可测算出云顶新耀已支付0.65亿美元预付款和0.6亿开发里程碑付款。
那么如果按照最新交易的“2.8亿美元预付款+1.7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3年内云顶星耀赚到“差价”3.3亿美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
略为讽刺的说,云顶新耀这一操作,开创了Biotech另类创收的“先河”,最终活成了临床CXO的样子。
收益真的有这么可观?实则不然。
2019-2021年,云顶新耀研发支出呈现加速攀升的趋势,三年支出总额约11.4亿。
除了大头研发支出,还有大量的行政开支和销售开支,两者三年的支出总额为5.75亿、2.31亿。
2019-2021年,三费合计17.46亿,由于Trodelvy是云顶新耀这些年引进的最重磅的核心管线,那么给与75%的配比,粗估算潜在可能的支出为13.1亿。
如果云顶新耀在这笔交易中,只拿到预付款显然账面上是吃亏的,能够顶格或者拿下21%以上里程付款,才算真正意义上有利润(以13.1亿作为总支出计算)。
这笔交易最终可能形成公司和投资者“双输”局面。
一方面,云顶新耀卖掉Trodelvy后,失去了其在近年大热ADC领域的国内先发优势,同时Trodelvy也是公司唯一的商业化产品,丢失了未来亏损额慢慢缩小的预期。
另一方面,这一预期也充分体现在股价上面。除Trodelvy之外,尽管云顶新耀也有其他引进的管线处于II/III期阶段,包括依拉环素、mRNA疫苗、3CL蛋白抑制剂、NEFECON等,在全球新冠产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实质上这些候选管线并没有充足的说服力。
没有期待,可能存在交易量活跃度下降的风险。
2、云顶新耀为什么要卖Trodelvy?
在形势一片大好(Trodelvy获批即将商业化)之际,云顶新耀这个操作令人摸不着头脑,猜测可能潜在有几个可能的考量。
一是在乳腺癌HER2低表达(含三阴乳腺癌)领域,尽管Trodelvy是国内第一个获批三阴乳腺癌二线治疗的ADC,但未来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神药”DS-8201和其他有力对手的竞争。
Enhertu(DS-8201)在治疗HER2低表达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化疗相比,Enhertu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0%,治疗组中位OS为23.4个月,化疗组为16.8个月。
另外,阿斯利康的Trop-2 ADC(DS-1062)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治疗潜力,一期临床数据显示:治疗三阴乳腺癌患者ORR达到43%,疾病控制率达95%,超越了Trodelvy。
二是云顶新耀账上资金不足以推动后续Trodelvy的支出,选择先活下来。2021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为26.4亿元。反观2021年,公司三费行政、研发、销售开支总额超过10亿元,随着Trodelvy今年商业化,销售用预估进一步增加。所以,目前公司账上的现金只够支撑公司1年半的开支。
公司管理层在后续会议中提到:若考虑未来上市药物产生的现金流,加上该笔交易,这将延长云顶新耀的现金流到2026年。
三是可能云顶新耀溢价引进之时,错误估计了Trodelvy在中国的销售前景、Trodelvy在中国快速商业化放量所需的销售能力,导致公司在Trodelvy获批后显得力不从心。
不过,Trodelvy在全球的销售十分强劲,2021年该疗法为公司带来了3.8亿美元的销售额;2022年H1销售额为3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3、License in公司,终局是“壳”?
对于云顶新耀这个事件,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初一部分公司依靠引进多个后期管线来满足18A的上市条件,在景气度较高时大额募资,上市后如果个个效仿云顶把核心管线售出,那么最终公司的控股股东没有肉眼可见的损失,反而多了一大把现金和一个港股上市公司的壳,这就是License in创新药公司的终局?”
License in能力强如再鼎医药,都在为引进的创新药管线放量而奋力前进,何况这些“资本攒局”的后起之秀?
当年,云顶新耀港股IPO募资37.95亿元,如今剩余资金公司将酌情将其重新分配,路在何方?
截止目前,云顶新耀的市值可能已经临近公司现金及等价物的价值,但市场并不认这个“净现金=市值”铁底的简单公式,因为历经多个生物科技公司的闹剧(嘉和工资事件、基石理财事件),市场对于Biotech公司的现金支出合理性,多少有些投鼠忌器。
结语: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卓越的眼光和强大的商业化团队,也许Biotech的License in大计只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