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口中便宜的仿制药却没有被允许进入我国。也就是说,“科望”离开后,我国患者或将面临无药可用的艰难境地。
1、2000多个孩子的“救命药”
“科望”,学名:盐酸沙丙蝶呤片,是治疗高苯丙氨酸血症(HPA)必需药,帮助患病孩子代谢体内苯丙氨酸,一天一顿都不能少,否则影响孩子的肢体和智力发育,目前全国有2000多名患者。
一瓶30粒(每粒100毫克)的科望,国内卖9000块,划到一粒300元。说明书标明:建议每公斤每天摄入5毫克,用量随孩子体重增长而增加。以20公斤孩子为例,每天要摄入100毫克,一个月刚好用完1瓶,再加上其他治疗药物,一个月起码要花1万多的药费。
去年北京刚刚发布的一项对特殊病药品的费用补贴政策,“科望”也在其中,能报销60%。此外,四川、青岛也有一定的报销比例,减轻了部分家长的负担。但如今福利享受不到半年,却迎来了更艰难的境地:药没了。
对此,“科望”的牵头进口机构中日友好医院表示:已经提交了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的申请,目前正在通关,预计10月底才能到达医院,但不确定有多少瓶。
而且由于距离北京太远、户籍条件限制、药品自身易受氧化等原因,广州、深圳等距离较远的家长表示:“就算北京有药,我们也不会去买,宁愿在当地药房按粒购买”。
2、外国药企“想退就退”,我国药企何时能成顶梁柱?
作为企业,考虑经济账是“天性”,在贸易自由的今天离开也是他们的自由。但作为药企,天平另一边是生命,离开应该更久慎重。像拜马林这样想走就走,全然不顾等着药救命的孩子,让本就处于弱势的他们被欺辱。
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很多人也不禁发问:为什么这些药都是外国研发的?我国药企这些年又在干什么?
从现实角度而言,研发新药投入巨大、周期5年起步、成功率低,过审失败率高,本身就是对企业实力的考验。加上罕见病治疗药物买的人就少,利润并不可观,很多国内药企不会花时间钻研。
另一方面,坦诚来讲,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彻底接入现代医疗体系的时间较短,研发生产实力仍有一定的差距。
但也不必悲观,科技进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不放弃追赶,就有超越希望。2013年,哈佛医学院Paul.Glenn老龄生物学中心曾研发出恢复高龄人活力的“派维丨络pro”类科技,多次登上《Cell》《Nature》等权威科学期刊。
据悉,被誉为“能量工厂”的线粒体,其老化是科学界公认的九大衰老标志之一,而“派维丨络pro”类科技就从此处发力,通过对线粒体增质提量,为细胞注入活力,使生理指标年轻化。起初该科技外国人如果想要使用,要到试剂网站1克花22641元拍下,传闻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曾花156万天价购买其成品。
但不久后,日本老牌生物科研所Bioagen就突破了技术壁垒,成功将“派维丨络pro”落地,折合人民币仅4位数,不仅在当地银座、伊势丹等商场受到欢迎,京东将其引入后我国也有20万+高龄人士入手。
此外,我国药企在“派维丨络pro”类技术方面也有不俗突破,此外,近些年,国产PD-1、心脏支架、HPV疫苗也纷纷落地,质优价美。此外,也有越来越多“青蒿素”一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研药。
由此可见,或许实力上有差距,但只要加速追赶,就有可能超越。
3、“不放弃任何一个小群体”
面对如今可能断药的情况,一方面,国内药企要加速科望类孤儿药的研发,官方或可投资助力,不能让国人的生命健康系于他人之手;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像屠呦呦一样,坚持研发药品,解决民生困难的科学家,提升国内整体制药水平,让国际话语权更高。
此外,“仿制药”并不一定等于“违禁药”,科望的仿制药已成功进入了许多国家,我国官方或需加快这类药品进行临床试验,在安全合格的情况下,让它们早日进入国内,不能让孩子们无药可吃,耽误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