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海德是药明生物与海利生物合资成立的一家企业,主营业务为人用疫苗的CDMO业务。
要不是因为真的没钱了,和铂或许不会变卖房产。据和铂医药公告:出售事项旨在将公司在建资产变现,然后将重心放在药物研发上。
药明生物对健识局表示:不论是和海利生物的合作,还是与和铂医药达成的协议,一切都是互利共赢的成果。
无独有偶,11月14日,基石药业宣布苏州生产基地停产;科望医药也在九月份把苏州生产基地卖给了药明生物。
曾被视作“梦想之地”的苏州BioBAY,正在面临大环境的严峻挑战。
“变卖家产”的时候到了
和铂医药出售的这块场地,正位于国内知名生物医药基地苏州BioBAY产业园内,处于在建过程中。
据公开披露,这块生产基地面积达8500平方米,包括多个250升、500升、1000升等不同规模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无菌生物制剂生产线,总生产规模达4000升。
今年半年报时和铂医药还宣称:该厂房将于2022年年底投入生产。只是没想到还没投入生产就变成别人的厂房了。
根据厂房的建设进度等,新东家药明海德将分批向和铂医药支付款项,总计达1.46亿元。这对和铂医药来说算是一大笔钱,和铂医药表示:近期经济低迷,出售事项将带来现金以支持本集团的运营及药物开发,同时改善公司的财务架构、现金流量及流动资金。
虽然变卖回笼了资金,但和铂医药自己算了一下,卖工厂预计亏损6193万元。
2020年12月,成立不过4年的和铂医药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创新药企的典型代表,高瓴资本、君联资本等作为基石投资者。上市才两年不到,和铂医药就要亏本变卖资产。
这是怎么了?
License-in模式大崩盘
和铂医药的发展史,就是License-in路线逐步崩盘的历史。
2016年,刚成立的和铂医药收购了荷兰生物科技企业Harbour Antibodies,获得新药研发的“王牌”——和铂抗体平台;
2017年,和铂医药从韩国制药公司HanALL手中买来两款产品的授权,这两款产品分别为巴托里单抗和特纳西普;
2018年,和铂医药自Ichnos公司获得HER2和CD3双抗产品HBM9302在大中华地区的授权……
彼时,正值国内药审改革之后,且中国药监体系加入ICH。一时之间,创新药、License-in模式成为医药领域的热火概念。凭借这几个买到的品种,和铂医药在4年内顺利完成5轮融资,2020年成功募资17亿港元正式上市。
但随着PD-1研发的内卷问题爆发,资本市场对License-in模式的质疑,制药企业们之间开始洗牌。而在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地缘冲突、通胀高企等问题叠加影响,创新药企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愈发突出。
这让上市两年来仍未有商业化产品的和铂医药举步维艰。
今年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将已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授权给石药子公司恩必普药业,分阶段获得超10亿元资金。同时,和铂暂停了已经进入临床Ⅲ期的他那西普后续试验。
直到这次卖工厂,和铂医药节节败退,在产业现状的打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
筹钱搞研发能不能出成果不好说,但对和铂医药而言,活下去才是当下最主要的目标。
苏州产业园内的困境
通过割舍工厂快速获得资金回流的企业,并不止和铂医药一家。
11月初,主做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治疗药物的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停工、停产的消息一度在医药圈闹得沸沸扬扬。与和铂医药类似,成立不足5年的基石药业,借着“18A”的东风登陆港交所,在创新药企中颇有地位。
基石药业回应称:停工停产主要基于没有大批量生产的明确计划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考量,但并不意味着公司产业化基地的关闭。
在更早的9月份,主做抗肿瘤药物的科望药业宣布,其已将其自有的面积达5500平米,生产规模达1000升的苏州工厂卖给药明生物。科望药业没能上市,遭遇的生存压力比基石、和铂更大。
这些企业有两个共通之处:商业化进展都不顺利外,而且工厂都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ioBAY。
BioBAY在国内的起步较早,一直都是国内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园向往的样子。11月4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苏州工业产业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
BioBAY给了创业初期的创新药企足够的庇护和支持,扶起了一个又一个上市公司。但BioBAY目前只做好了第一步,当这些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后,BioBAY的“魔力”就不再了。
超前建设、盲目投资、烂尾停摆、廉价变卖,在很多行业都出现过的故事,如今正在创新药行业上演着。或许,这也是园区“做大做强”的标志之一。不论如何,不可能都指望药明来收购。
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纵横交错的宽敞马路上,在那些待价而沽的厂房里,可还回响着
当年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