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启动了对国采非中选产品的清理工作。湖北自上周起对集采非中选品种拟暂停挂网后,又对部分集采非中选品种进行了挂网价格调整。很明显,集采的影响面将远远不止于中选品种,而是更加全面深远。
另外,新冠防控措施又有了新变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公众佩戴口罩指引。乘坐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时,仅为建议佩戴口罩。本周,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医院合理开办新院区。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一院多区”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但也要合理控制分院区数量,避免资源浪费。
运行十年之久后,京医通在本周六(15日)传出将正式关停的消息。京医通一直是北京市民线上预约就医的常用平台,去年4月就曾传出停运的消息。如今关停,令人唏嘘。
更多详细资讯,健识局整理如下:
重磅政策一览
1、第八批集采中选结果公布
4月11日,上海阳光采购网正式公布第八批国家集采中选结果。第八批国采将于今年7月落地实施。
此次集采共39种药品采购成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6%,降幅比第七批集采高出8个百分点。国采至第八批,累计成功采购的药品共333种。
此次第八批集采大多为临床疾病用药,共有251家企业366个产品参与竞标,覆盖抗感染、心脑血管、精神疾病等药物,抗凝血的肝素类产品为首次纳入。其中,甲流抗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平均降价83%,最低价为博瑞制药报出,15.99元一瓶;最高价为印度煕德隆公司报出,每瓶35.11元。据悉,此次集采平均每个品种有6.5家企业中选。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3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文件,药品集采覆盖面将持续扩大。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采及省采药品数累计达到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种,化药、中成药、生物药都要有所覆盖。
2、国家卫健委明确:合理控制分院区数量
4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要合理控制分院区的数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他指出,公立医院设立分院须达到相应要求,除了对医院自身诊疗水平提出要求外,须医院病床使用持续超过90%的高位运行,平均住院日处于全国同类别医院的10%才可以设置分院区。
去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其中明确:原则上到2025年末,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举办分院区不得超过3个。
另外,李大川还介绍了基层医疗情况。截至去年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国家卫健委未来将从医疗人才对口帮扶、专科能力提升等方面推动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3、全国二级医院国家集采中选药品完成比例超90%
4月10日,国家卫健委通报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全国共5456家二级公立医院参与考核,医院的综合诊疗水平、公立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
2021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较前一年有所下降,浙江、江苏等下降较快,湖南、吉林等省相对较低。另外,二级医院国家集采中选药品完成比例为92.34%,较前一年提升0.36个百分点。
4月14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还发布了2023年版《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新版手册对于二级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患者满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4、中纪委深化国企反腐,点名华润山西医药
4月12日,中纪委发文,深度关注关联交易、影子公司等靠企吃企问题,加强监管,深化国企反腐。其中特别提到医药领域个别国企干部贪腐行为。
文中重点点名了华润山西医药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张红林的贪腐行为。张红林曾成立3家“马甲”公司作为药品供应商,他先是向药材公司大量采购低价药,之后通过自己的“马甲”公司高价销售给华润山西医药,以此赚取高额差价。
天眼查显示,2020年,张红林已不再担任华润山西医药的法人、董事及总经理职务。他所控股的山西合百医药有限公司、太原合百妇科门诊部两家公司也均已注销。
5、湖北调整集采非中选品种价格
4月11日,湖北省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管理服务网发布通知,调整部分挂网药品价格。其中,对部分集采非中选挂网药品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标准也进行了下调。
本次集采非中选挂网药品共6种,包括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盐酸鲁拉西酮片、氨磺必利片、依巴斯汀片、帕立骨化醇注射液5个国家集采品种,以及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1个省级集采品种。
六个品种降幅各有不同。其中,齐鲁制药的75mg磷酸奥司他韦胶囊一盒从120元降至96元,医保支付标准为84元。瑞阳制药的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价格仅从13.3元微调至13.2元,医保支付标准为3.8元,支付部分占比仅28.79%。
湖北近期对集采非中选品种有多番调整。3月23日,湖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国采第一批至第五批集中带量采购接续非中选品种信息申报和价格调整的通知》,明确未按要求提出价格调整申请的药品,将暂停挂网。4月7日,湖北已对一批集采非中选品种进行了拟暂停挂网的公示,其中还包括部分未集采中标的原研、参比制剂品种。
医药卫生大事件
1、京医通正式下线预约挂号服务
4月15日,京医通平台发布下线公告。
公告称,接北京市卫健委通知,自2023年4月24日0时起,平台将下线预约挂号服务。请前往各医院APP、公众号、小程序挂号。
据悉,北京22家市属医院,如北京友谊医院、同仁医院、朝阳医院、积水潭医院等都已设置公众服务号、小程序或APP,为公众提供预约挂号服务。114挂号平台、医院自助机、现场窗口也都可以实现预约挂号,满足公众就医需求。
2、国家发布口罩佩戴指引,北京地铁可不戴口罩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印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的通知》。文件明确,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人员相对固定的室内工作场所和会议室等可不佩戴口罩。乘坐飞机、火车、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进入超市、影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
据悉,北京各条地铁线路已放开口罩佩戴要求,相关的提示标语正在被撕除。乘客在进站安检、候车乘车时,可不佩戴口罩。
3、网传JCI关闭中国地区医院认证业务
近日,一份国际联合委员会(JCI)的邮件截图在业内流传。
邮件中称:国际联合委员会很荣幸能与中国的医疗保健机构合作超过20年,但由于这几年来的挑战,决定关闭在中国的业务,并立即生效。对于此次关停,JCI将主要原因归于“中国复杂的监管环境”。
国际联合委员会是美国医疗服务标准认证机构,为美国境外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美国最早开展医院评审评价,JCI认证在国内曾有着很高的权威性。2003年,广东祈福医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JCI认证的医院。2016年,国内医院迎来JCI认证热潮。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共有106家医疗机构(不含港澳台)通过认证,不仅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浙大一院等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如百佳妇婴集团、和睦家医疗,以及上海百佳妇产等莆田系医院。
JCI调查费用不菲。据了解,JCI曾披露2010年,平均一家医院的调查费用为46000美元。不过JCI官网已删除了该消息。
不过,JCI认证也很快迎来退潮。2017年,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建议限制公立医院参加JCI评审。据报道,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曾明确表示,不允许公立医院参加由境外第三方组织的任何评价工作。
据悉,JCI曾与华润健康合作,成立华润JCI医院管理研究院。该研究院成为中国JCI咨询服务的独家提供商,为医疗机构出版物、培训、教育和医院管理咨询,还可为申请评审的医疗机构提供准备咨询服务。不过,该公众号自2022年10月12日后再无更新运营。
一周新药盘点
1、诺华JAK抑制剂“捷格卫”获批新适应症
4月13日,诺华宣布其JAK抑制剂磷酸芦可替尼“捷格卫”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为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系统治疗应答不充分的12岁及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即急性GVHD。这款药是国内唯一获批可用于治疗这一疾病的药物。
据悉,GVHD是一种移植后会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会发生皮疹、腹痛等症状。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急性GVHD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半数患者难以得到持续性缓解。
2、礼来阿尔茨海默症抗体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月11日,CDE官网显示,礼来的remternetug注射液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这款药以N3pG为靶向,目前礼来正在开展两项国际多中心试验。
日前,礼来公布了这款药的多中心、随机、双盲1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第169天接受治疗的24例患者中,有18例达到淀粉样蛋白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