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目录》共有条目913条,其中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准予支付费用的条目13条,限生育保险准予支付费用的条目1条,限工伤保险基金准予支付费用的条目49条。各地级以上市医保部门按照本统筹区内基金支付能力设定相应支付比例,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时不设支付比例。
《诊疗项目目录》共 4337项,其中综合医疗服务类120项,医技诊疗类1164项,临床诊疗类2921项,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132项。
《诊疗项目目录》实行准入管理,所列诊疗项目为基金准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未列入的诊疗项目基金不予支付。
近日,福建第三批医用耗材于7月14日进行模拟报价,7月19日正式报价。而江苏包含弹簧圈在内的第七轮耗材集采也将同一天正式报价。
江苏在上午(9:00-10:00,解密时间:当天10:30-11:00),福建在下午(15:00至7月20日15:00)
这意味着福建、江苏弹簧圈集采马上迎来最为关键的阶段,两省同一天报价,厂家上午忙江苏,下午忙福建,同一拨人马分头行动。
这一天,将是对弹簧圈企业的一次考验。福建、江苏两省虽然是独立的两个采购项目,并且除了弹簧圈之外,还有其他耗材。
但是,对于厂家而言,两标在同一天报价,就把两个原本独立的集采项目要放在一起通盘考虑,“两标合一”是基本的报价策略,并要回顾和参考一下之前在河北的弹簧圈集采规则和结果。
毕竟产品是同一个产品,价格体系也应当有较为统一和稳定的发展。各省价格联动是常态,一旦产生一个低价,那么就会被其他采购项目所采集。
我们正逐渐从按项目付费走向按DRG付费,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应随之由“真·后付费”转变为“假·预付费”。
之所以称之为“假·预付费”,是因为DRG本来是一种预先设定支付标准的支付方式,有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然而,在DRG的实施过程中,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绝大多数地区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点数法总额控制。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后获得的是相应的点数,而一个点数值多少钱要等年终清算后才能知道。
简单来说,在DRG付费模式下,医疗机构的收入=总权重x费率x点值x机构系数。公式中,后三个因子基本上是听天由命,要想获得更高的医疗收入,医疗机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总权重。
近日,《京津冀医保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
从企业参与品种的数量来看,齐鲁、扬子江、科伦、中国生物、石药等这些国内头部企业依然是集采的焦点。尤其是齐鲁制药,17个品种符合最终16个品种中选,成为最大的赢家。截止目前,齐鲁已经有50个药品中选国家集采。
倍受业界关注的第七批国采7月12日正式在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庄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共61个品种纳入。
据现场人士消息,共有296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在今天的第七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中,流感治疗药物奥司他韦胶囊共超过10家企业竞标,中标企业包括东阳光、华海药业、科伦药业、石药欧意、齐鲁制药等。其中最低报价为0.99元/片,中标企业为东阳光,该品种的限价为6.45元/片。
第七批国采正式启动,7月12日开标,61个品种纳入。目前已有306家药企符合条件,其中国内企业齐鲁符合条件品种最多,达17个品种,外企辉瑞最多,达5个。59个品种中奥美拉唑注射剂竞争最为激烈,已有28家企业符合条件。
7月11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公告正式发布。
该来的还是会来,正式公告发布后不超过1个小时,我朋友圈几乎就被脊柱耗材的同行朋友们刷屏了,也有几位好友来问我的想法,我表示需要认真学习一下文件内容先。
今天一早认真学习完第1号采购公告,和之前5月9日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对比后,还是有很多干货和调整的,我个人的认知角度如下,仅供兄弟同行们参考:
-
公告内容:范围精准覆盖,规则设计完备,集采目标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一共批准了32款新药。包括1款中药、3款疫苗、8款生物药、20款化药。
从治疗领域来看,上半年获批的创新药治疗领域分布也非常丰富,其中实体肿瘤批准12款创新药、抗感染和疫苗批准6款、慢性病批准6款、免疫与风湿皮肤系统批准3款、血液系统与血液肿瘤批准5款,以及1款罕见病药物。
此前国家医保局印发的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明确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新通用名药品可以申报参加。
考虑到今年的调整规则同样为以6月30日获批为时间节点,那么,2022年新增谈判药物将主要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获批的新通用名药品。
而这32款中的新药未来若能顺利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将有望通过医保加速进院速度,从而实现产品的加速放量。
7月12日,2022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公布。今年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和上年上榜公司相比,增长约17.4%;净利润达到了4.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9.2%。和上一年的榜单相比,今年上榜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有较大提升。
今年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接近228亿元,相比去年近174亿元的门槛提升31%。去年中国GDP突破110万亿元,今年榜上500家上市公司的收入总和达62万亿元,超过了中国当年GDP的一半。
从榜单来看,今年有18家医药企业上榜,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医药(59位)、华润医药集团(65位)、复星国际(86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科兴生物凭借1250亿元的营收,首次上榜并位居第10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