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规划和药品安全规划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专家学者的关注。
专家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无忧,不仅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石和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
下面,是专家“敲黑板、划重点”时间!
重点1:直面现实问题 突出“四个最严”
“规划的亮点之一就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现有问题,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落在实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食品药品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乐有华评价食品安全规划的亮点时表示。
食品安全规划指出,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集中暴发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具体表现为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食品安全标准与发达国家和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尚有差距、监管能力尚难适应需要。
要想确保食品安全,上述问题必须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食品安全实际上是‘生产出安全、监管保安全、资金换安全’,而这3条在食品安全规划中都有体现。
食品安全规划强调‘十三五’期间要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源头治理,严格过程监管,突出全程控制,推行‘双安双创’活动等,都是政府想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升的问题。” 乐有华说。
而在此过程中,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在两个规划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食品安全规划共提出11项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等,并将未来几年要重点治理的10种违规违法行为全部罗列出来,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工业明胶生产食品等。
在药品安全规划提出的5项主要任务中,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也在其中。
规划规定,严厉打击临床数据造假行为,严肃查处药品生产偷工减料、掺杂使假、擅自改变工艺生产劣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执法办案和信息公开力度。
此外,两个规划还提出要加强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动出台食品安全/药品违法行为处罚到人的法律措施。
有权威人士强调,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态度和决心。
重点2:监管转向治理 强调社会共治
“我认为,规划的亮点体现在从监管向治理转变。”国家行政学院胡颖廉副教授表示。
“两个规划围绕着产业发展、治理能力、安全水平、群众满意度四大任务展开,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共治的作用,而不是局限于单纯的监管。这是以前食药相关规划所没有的。”
胡颖廉认为,健全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药安全治理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食药安全的总体要求。
所谓严密高效,是指地方落实属地责任,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此次两个规划都强调综合协调,强调政策衔接”;
所谓社会共治,在广义上包括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两部分,“规划中如扩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诚信体系建设等都属于市场机制;而投诉举报、加强科普宣传等则为社会监督层面”。
记者也注意到,食品安全规划要求,落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责任,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要科学制定国家、省、市、县级食品检查计划,确定检查项目和频次。
食品安全规划还详细列出上述4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
药品安全规划也提出,合理划分国家和地方抽验品种和项目,加大对高风险品种的抽验力度,扩大抽验覆盖面;
坚持部门协调,全链条发动,破除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体制机制问题;
制定细化药品价格、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督促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质量。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首席顾问包大跃认为,“社会共治”在此次规划中得到强化。
以食品安全规划为例,不仅提出了社会共治的原则,还列举了实现社会共治的具体措施,如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等,“社会共治推进计划”也成为食品安全规划的专项之一。
“食药安全是公共安全,关乎百姓福祉,不是靠一个部门监管就可以解决的。超越监管看安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化解当前食药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多样化风险,这是从监管向治理转变的意义所在。”胡颖廉说。
重点3:加强能力建设 注重经费保障
专家们表示,加强能力建设、注重经费保障也是两个规划的亮点之一。
记者看到,两个规划都用了相当多的笔墨谈及能力建设。
药品安全规划中“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共涉及8个方面,包括强化技术审评能力建设、强化检查体系建设等。
规划列出的9个专栏中就包含了技术支撑能力建设项目、专业素质提升项目(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执业药师队伍建设)两个专栏。
在食品安全规划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也都是“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乐有华认为,在当前食品安全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中,“监管能力尚难适应需要”是一个有可能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就安排了检验检测项目专项资金,用以提升检(监)测能力建设。
但目前人员素质、技术手段等都还不能适应监管需要。食品安全规划要求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等都是对症下药”。
包大跃也表示,较之《国家食品监管“十二五”规划》,食品安全规划加强了对科学管理能力的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是科学监管,食品安全规划尊重了食品安全客观规律,因此对加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支撑水平、大力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质量的提高,意味着要投入更多费用。这些费用应当由监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等共同分担。
食品安全规划的保障措施提出‘合理经费保障’,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对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和装备给予支持,完善执法能力建设投入机制,讲求效益,注重资源共享,制定完善各类项目支付标准等,对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乐有华说。
中国医药人俱乐部下设培训项目组,旨在为广大食品行业、医药行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现拥有业内专业讲师几十余名。目前培训、服务项目包括:执业药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中医诊疗师、中医养生指导师、中医讲师、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保健按摩师、康复理疗师、中医特色调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几十个品种。
1、执业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执业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
2、医药商品购销员:从事药品采购、销售及咨询服务的人员。
3、中药调剂员:根据医师处方要求和病家需要,按照中医用药特点,从事中药饮片调配、中成药配方、临方制剂、非处方药销售和用药指导的人员。
4、中西医结合医师: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中医基础、经络腧穴学、针灸学知识及西医基础进行人体保健。
5、中医针灸师: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中医基础、经络腧穴学、针灸学知识及西医基础进行人体保健。
6、保健按摩师:运用以保健为目的的按摩技术,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施以一定力量的、有目的的、有规律的手法操作活动的人员。
7、康复理疗师:是指在有关康复、理疗、养生保健、健康调理、医院诊所等机构从事康复理疗工作的专业人才。
8、中医特色调理师:是指采用中医的方法和理论,面对特定需求的人群进行身体健康调理的专业人才。中医调理不同于治疗,治疗是针对有疾病的人群进行的祛病方法;调理是面对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体弱人群,以及随季节而进行的保养等各种提升身体健康、维护身体健康的方法,更注重于养生。因此,中医特色调理师所面对的群体更加广泛。
另外: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针灸师、骨伤科医师、社区护士等证书也在陆续报名中。
微信:15755178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