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者看来,这个至今353岁的中华老字号,从来就不缺故事。
日前,南京同仁堂因为贴牌广告质量问题屡遭消费者投诉,一度被网友“踢”上热搜,事件的持续发酵下,其持续被媒体报道南京同仁堂甚至不具备部分商品的经营权,对整体同仁堂品牌形象、市场口碑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药企做非药类产品的品牌授权及贴牌现象较为常见,但是占比并不算太大。导致贴牌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不菲的利润空间,但是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品牌以及售后服务,可能会导致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逐渐下滑,直至走到穷途末路。”
网友反馈,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同仁堂”让人眼花缭乱,作为一个老品牌,现在市场上“南京(同仁堂)”、“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傻傻分不清楚。
根据公开资料,同仁堂创始人系乐氏家族。未来网记者经调查发现,北京同仁堂系目前A股上市公司主体,而南京同仁堂与北京同仁堂无任何关系,但北京同仁堂与天津同仁堂品牌之争则由来已久。
乐氏家族子孙口述的《北京口述历史: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记载显示,自同仁堂创立后,成为名满京城的金字招牌,虽然1753年左右的一场大火,让同仁堂一度走向衰落,致使其长期由外姓人经营,但乐氏一直保留着铺东之位。
而天津同仁堂的由来与乐氏也有着不解之缘。天津同仁堂后人张肈彤担任顾问的《话说天津同仁堂》中记载,张益堂系天津同仁堂的创始人,其祖籍安徽寿州,出生郎中世家。早年,张益堂进京做药材生意赚了钱,然而他对经营拥有百年历史的同仁堂,并钻研其成药的制作工艺充满向往。在乐平泉的邀约之下,张益堂开始统领同仁堂经营,分管制药。张益堂接手同仁堂后,这家老字号得以新生。然而两家合作9年之后,乐平泉要求收回同仁堂股权,独家经营,双方协商后各自分营企业。
然后张益堂过世之后,乐氏家族后人与张家则因为同仁堂自豪打起了官司。清末,京津同仁堂案审理结果为:北京同仁堂不得在天津使用同仁堂字号,天津同仁堂不得去外地使用同仁堂字号经营。除经营地外,双方在品牌logo设计及字号标识上都逐步区分开,自此各自为营互不侵犯,但其后两家分别在公司官网公式双方不具有任何关联关系。
(图源:北京同仁堂官网截图)
京津同仁堂之争始终都是网友关心的问题,北京同仁堂董事长梅群在参加公开活动时表示,自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通过赎买政策,北京同仁堂归属了北京市政府,在地级以上城市已经开了很多家终端店,各地也都叫“北京同仁堂”。
在南京同仁堂陷入贴牌纷争后,不少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过“公司(北京同仁堂)与南京同仁堂的关系?”,北京同仁堂则回应称,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