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保健品新闻 OTC新闻 医疗器械新闻 健康之路 减肥健身 微信营销 两性知识 美容护肤 日常调理 男女保健
医药新闻 (首页、列表、内容、搜索) 横幅广告
医药新闻 (首页、列表、内容、搜索) 横幅广告
当前位置: 医药人俱乐部 » 新闻热点 » 大咖观点 » 正文

王键:中医药传承要保存好“遗传基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0  浏览次数:1188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当今医学飞速发展,中医药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做好薪火传承工作呢?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认为,中医药传承要以保存中医药的遗传基因为核心,全面完整地
 核心提示:当今医学飞速发展,中医药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做好薪火传承工作呢?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认为,中医药传承要以保存中医药的“遗传基因”为核心,全面完整地推进中医药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学界引领,临床传承,全民推动”的传承局面。

QQ截图20170410155948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资料图片)

中医药源远流长,传承千载而不衰,延绵百世而不坠。当今医学飞速发展,中医药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做好薪火传承工作呢?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认为,中医药传承要以保存中医药的“遗传基因”为核心,全面完整地推进中医药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学界引领,临床传承,全民推动”的传承局面。

动员全体中医药人员参与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既需要学术研究专家,更需要临床应用专业人才,既要有“顶天立地”的高端大家,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实用人才。中医药传承不仅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更是一代中医人的使命和责任,传承要从全体中医药人员开始。

一是还原中医药本来面目。当务之急是要组织专家编写一本引导式的中医药传承范本,在以时间为主导的时空统一观指导下,结合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深入浅出地阐明中医药独特的思想理念、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原中医药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

二是揭示并传承隐性知识。帮助传承人在思维层次上与名老中医“接轨”,并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解读古代信息,破解古代密码,揭示隐性真理,传承隐藏其中但现实已失传的医药知识,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医学输送营养。

三是重点保护和培植地域性医学流派。譬如新安医学好儒通儒,以程朱理学等中华传统主流文化为底蕴,在中医药传承上有很高的文化自觉与自悟。笔者建议,从国家层面筛选出中医药文化和学术流派传承保护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培植。

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

中医药院校教育要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生源条件、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进行改进。

一是要完善中医药学教材,达到能够真正传承中医精髓的新高度。二是改革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中西医及公共课程,以中医药为主、西医为辅,增加中医药学特别是四大经典的课时比例,研究生更要深入研究经典。三是生源上要增大文科生的招生比例,文理的招生比例要基本平衡,专业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提倡入校学生选修文史哲知识,考研外语允许替换成医古文。四是鼓励学生学习天文、地理、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中西医学的比较、分析和思考。五是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在校生拜师学艺,强化中医心悟思维,着重培养形象思维,提高思辨能力。六是建议恢复和完善中医自学考试制度,使真正热爱中医、刻苦钻研、立志成才者得到更多学习中医的机会,弥补现代高考制度的局限性。

调整改进中医师承制

在政策导向上,中医师承制要从两方面进行调整改进。一是不要一味追求原汁原味的传承。两代人在治学领域、知识结构上各有千秋,培养接班人要站得高看得远,学师似师,更要超越老师。

二是不要忽视基层名医医术的传承。要积极探索分层次、分类型的师承模式,区别对待,体现梯度。目前先行开展基层名中医师承工作值得倡导,可进一步结合民间医术资源普查,开展乡村社区基层医家拜师试点,挖掘各类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医术秘方,不求其全,但求其真。名医师带徒培养的是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基层师带徒传承培养的是一批能为更多社区、农村居民服务的实用型中医人才。

纠偏科研型师承的方向

科研型师承同样是以培养新一代中医大家、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目的,从而使名医思想和经验以鲜活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一方向不能偏离。名老中医心法领悟的隐性知识不可能完全显性化,不可能完全技术化处理,所以要强化传承观念和意识,明确是人看病而不是机器看病。

科研型师承的目标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培养传承人洞悉名老中医学术底蕴的能力,持之以恒,从长计议。不要为科研而科研,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方向错了,只争朝夕的结果不仅效果不佳,而且速度越快,越偏离目的地。

莫忽视中药内容的传承

中药的品质受品种、产地、季节气候的影响很大,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的品质大有区别,“江橘淮枳”,药材地道与否差别悬殊。随着人口的增长,野生与地道药材资源供不应求,人工栽培与非地道用药成为主流,必然使药效大打折扣。

古今用药品种在不断变迁,“炮制不严,药性不准”更是众所周知。古代医药不分家,医家不仅要懂药性,还要掌握药材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正是现代中医所欠缺的。药材合理有序利用、品质基源鉴定、产地要求、种养技术、炮制技术、制剂工艺等,本身也都是中医药传承的内容,不应忽视。

改善传承的社会环境

中医药传承涉及面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西医“唯指标式”越来越细化的疗效判断标准存在局限性,但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保险、公费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审批、医疗事故鉴定、知识产权保护、医师准入、考试考核、职称晋升等制度都是依此制定的。建立起一套评价中医药传承人医疗水平的体系,要兼顾疾病与体质、兼顾近期与远期、兼顾中医与西医、兼顾医患双方确定一个综合平衡的标准,从根源性的人类生存健康状态、从巩固而持续的疗效及群众口碑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评价考核。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土壤、环境和根基所在。我们要因势利导地加强中医药人员传统中华文化的教育,重拾中医药生存的固有环境,培植中医传承发展的优良土壤。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热点
点击排行